查看原文
其他

郭伟和专栏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郭伟和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2-09

和说共治


社会政策事务治理需要现代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与治理的战略部署和巨大成就,提出了未来两步走的中心任务、战略安排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人印象深刻。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我国社会工作从2006年至今已有16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19部门作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社会工作更是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整体来言,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推动力与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背后的原因涉及全社会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

民生保障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所以始终在中国政策话语中延续其生命力。在传统社会,民生问题就是一个执政基础问题,只不过传统社会的民生问题主要是通过小农经济来解决,它既满足农民自己的生活需求,也提供国家的税赋基础,从而确保民众幸福和家国安全。但是,现代社会带来了产业升级和社会分工,民生保障也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问题。首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其次是多层次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再次是均等化公共服务促进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工作是公共服务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精细化服务,更要靠社会工作专业来完成。

社会治理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既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意味着现代国家治理是依据国家体制推行的社会协同治理,既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责任主体,也强调居民参与、社会协同和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对象,社会治理意味着现代国家治理主要是对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治理,是要在激发社会活力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之间取得协调和平衡。社会工作既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获得国家授权,以实现某些领域的高度自治。

联系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高维度机制是社会政策。这里的社会政策不是狭义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而是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公共行动规划。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此中心任务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统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民生福祉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两项核心任务,也构成了新时代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

社会政策的传递执行与反馈调整,传统上是通过公共行政来落实的,但是新时代的社会事务治理已经不仅仅通过行政科层体系来治理,而是要求在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和专业治理之间适当分工。科层治理的优势是权责明确、分工明晰、协调行动、形式理性,但其弊端是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和权力固化,因此,市场化竞争机制被引入,试图通过企业家创新精神、竞争性合同、绩效考核、预算控制等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然而,仅仅考虑服务绩效和成本控制,势必把公共服务的人性、公平、责任等价值目标丢失,这就必然要求通过专业化手段,划分出适当的公共服务领域实行专业自治。因此,未来我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社会政策事务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副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10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郭伟和专栏丨谁的社区?社区为谁?

郭伟和专栏丨如何解决“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

END


责编:张世华

制作:谢霄

审校:闫薇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